1、《土地污染防治法》规定土壤污染责任人对列入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的用地应当采取风险管控和修复措施,建设用地的名录由省级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自然资源等主管部门主管,制定名录后还要根据风险管控、修复情况进行适时更新,名录中出现的地块是不得用于住宅、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用地的。
2、法律分析:修复目标的建设用地地块,禁止开工建设任何与风险管控、修复无关的项目。
3、《土地污染防治法》规定,未达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报告确定的风险管控、修复目标的建设用地地块,禁止开工建设任何与风险管控、修复无关的项目。
4、管控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主要有两类措施:预防措施和修复措施。预防措施包括严格的环境评估和监测制度,对用地前的土壤进行调查和评估,确保没有严重污染,以避免潜在的环境风险。此外,要加强规范和监管,控制土壤污染源的排放,减少对土壤的污染物输入。
5、【答案】:A 根据《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36600—2018),通过详细调查确定建设用地土壤中污染物含量高于风险管制值,对人体健康通常存在不可接受风险,应当采取风险管控或修复措施。
6、法律分析: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加强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监管,管控污染地块对人体健康的风险,保障人居环境安全,制定本标准。本标准规定了保护人体健康的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和管制值,以及监测、实施与监督要求。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1、总体布局:规划应描绘出湿地的空间布局,包括核心保护区、缓冲区和利用区等,确保各区域功能的协调和最大化。 保护修复重点:规划应指出需要优先修复的湿地区域和关键生态过程,制定修复标准和措施,以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2、湿地保护规划应当明确湿地保护的目标任务、总体布局、保护修复重点和保障措施等内容。湿地保护应当坚持保护优先、严格管理、系统治理、科学修复、合理利用的原则,发挥湿地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
3、整体布局 整体性是本案规划设计的“灵魂”,通过现场的空间组织、水域布置、整体色彩、绿化布局等,构造本案的整体形象。同时,也要保证彼此间的协调,强化总体性。形成有变化、有韵律、疏密有致的空间。 协调性原则 协调性,是塑造良好环境,整体布局合理、结构清晰的空间环境重要原则。
4、经批准的湿地保护规划应当向社会公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调整。确需调整的,应当按照原批准程序报经批准。第十三条 湿地保护规划应当包括湿地保护的目标任务、总体布局、重点项目、生态红线划定及具体保护措施等内容。
5、第十一条 湿地保护规划应当明确目标任务、总体布局、保护范围、保护内容、保护措施等,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与城乡建设规划、海洋功能区划、水资源规划、渔业水域滩涂规划、主体功能区划相协调。编制湿地保护规划,应当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
6、第十三条 编制湿地保护规划,应当明确湿地总体布局、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目标、保护重点、保障措施和利用方式,依法划定湿地保护范围红线,确定禁止开发建设区和限制开发建设区。第十四条 湿地保护规划是湿地管理、保护、修复、利用的依据,不得擅自修改;确需修改的,按照法定程序办理。
1、湿地保护应当坚持保护优先、严格管理、系统治理、科学修复、合理利用的原则。(1)坚持以水生态保护和修复为主线,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实现对整个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优化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使会仙湿地成为一个生态结构合理、系统稳定的良性湿地生态系统。
2、湿地植物生态修复的基本原则如下:保护优先原则。对中华水韭、水蕨、粗梗水蕨、野莲、野菱、莼菜等珍稀物种分布区、湿地植物特别丰富的区域、多种水鸟觅食区、栽植难度大的区域等,应尽可能保护原有湿地植被;生态适应性原则。
3、保护优先:优先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确保其自然状态不受破坏。 严格管理:实施严格的湿地资源管理措施,确保资源合理利用。 系统治理:采取系统的管理手段,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科学修复:依据科学原则,对受损湿地进行修复,恢复其自然功能。
4、湿地保护应当坚持以下原则: 保护优先:将水生态保护和修复作为主线,结合工程与生物措施,全面优化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会仙湿地生态结构的合理性和系统稳定性。 生态协调: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展开发活动,通过开发促进保护。
推进矿井水综合利用,煤炭矿区的补充用水、周边地区生产和生态用水应优先使用矿井水,加强洗煤废水循环利用。鼓励钢铁、纺织印染、造纸、石油石化、化工、制革等高耗水企业废水深度处理回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水利部、能源局等参与) 促进再生水利用。
建立水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建立健全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保护责任制,强化考核评价和责任追究;加强法律法规、标准、政策和制度建设;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参与;推进水污染防治科技创新;强化监管执法力度,严格落实排污者主体责任。
包括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着力节约保护水资源、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推动水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的具体措施。要求严格控制工业和城镇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和排放量。工业污水必须通过合规处理后才能排入自然水体,同时还要注重地下水和饮用水的质量监管与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
《水十条》提出了控制排污、促进转型、节约资源等任务,构建水质、水量、水生态统筹兼顾、多措并举、协调推进的格局。环保部认为,这意味着要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统筹水资源管理、水污染治理和水生态保护。
水十条一般指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是为切实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保障国家水安全而制定的法规。2015年2月,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水十条》,2015年4月2日成文,2015年4月16日发布,自起实施。
“水十条”明确了环保、发改、科技、工业、财政、国土、交通、住建、水利、农业、卫生、海洋等多个部门在每一项任务上的职责,但对如何统筹各方开创“九龙”合力、系统治理的新气象,并没有清晰的制度安排。尽管“水十条”提出建立全国水污染防治工作协作机制,但这一说法过于原则化,缺乏可操作性。
1、此次合作主要从灾后恢复切入,IUCN将围绕景观成因、震后地质与水循环变化、生态系统恢复、提升等问题,组织开展系列科学研究,为九寨沟保护修复提供智力支持、技术指导,全面提升九寨沟保护修复的项目水平,促进国际社会理解支持,积极探索世界自然遗产地的修复保护新模式。
2、九寨沟作为四川省内的自然保护区,是大熊猫的重要栖息地之一。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也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中的濒危物种。它们以竹子为主要食物来源,生活在海拔2000-3500米的森林中,九寨沟的生态环境为它们提供了理想的生存条件。
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高级督察员桑塞尔在参观九寨沟之后,留下一句忠告:“旅游景区最严重的挑战,游人增加就会损害景观本身,带来很多不利影响。所以旅游开发要相当谨慎。”第二:旅游景区规划设计要突出景观的特色和个性的原则。
4、既然这样为什么还要开发?这是因为两者并非不能和谐共存,这是个辩证关系,关键看侧重点。过度开发,保护不力当然不建议开发。适度开发,重点维护。那么就能长久持续,和谐共存。“生态旅游”这个概念,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于1983年提出的。
5、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ceballos-lascuráin首先提出“生态旅游”一词。直到世纪代末,生态旅游概念才开始传入中国。有学者认为,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的观点和理论指导广大公众,认识和欣赏自然及文化遗产的旅行,保证旅游区不受破坏和污染,使旅游得以持续发展的旅游活动。
6、“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